??? 前幾日買的幾株富貴竹,只是被我隨手插進瓶中,便拔節(jié)而上,生的青翠端莊。偶爾伴著窗外撫來的徐徐清風,竹葉沙沙作響,隨即又歸于寧靜,頗有幾分“風來疏竹,雁渡寒潭”的風度。沉浸于竹香,思緒漸漸飄至故鄉(xiāng)的院落和那些關于竹子的記憶。
??? 蘇軾愛肉,世人皆知。君可曾想,那道舉世聞名的“東坡肉”竟是這位大詩人在謫居黃州生活艱辛之時創(chuàng)制的?相比于肉,蘇軾更愛竹。他曾詩云: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?!痹谶@一點上,爺爺頗有東坡遺風,早些時候,他在庭院中靠近書房之處種了幾株修竹,并常說,有肉吃,有竹伴,便是人生最為得意之事。竹的生命力極為旺盛,但凡竹根伸展處,似乎總有竹筍破土而出。爺爺種的那幾株修竹,待到我出生的時候,已經(jīng)繁衍得幽篁拂窗滿院皆是,正可謂“嚴寒酷暑總清新,雨打風摧不曲身。一夜自抽千尺竿,凌云傲骨更虛心”。
??? 我的成長也有竹子一路相伴。自牙牙學語時,奶奶便常抱著我在竹下躺椅上講故事。也許因之前已給小表姐講過多次,抑或因童話故事實在非她所好,所以在講童話類故事時,她的瞌睡蟲頻頻來襲,結(jié)果常常書本掉落,奶奶一個激靈驚醒,尷尬地望著我,清清嗓子,最后索性找來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之類,認真擇幾段“小孩能聽懂的”,將其中情節(jié)前后貫通,即興編成獨立的小故事說與我聽。陽光從密竹的間隙照下來,竹影斑駁,風移影動,奶奶時常編著編著,自己就漸漸沉浸在書里,獨自盡興閱讀起來,我抗議無果,唯有眼巴巴守在一旁等。
??? 后來步入學堂,終于漸漸能斷文識字,在爺爺奶奶“虛心有節(jié)”的教誨熏陶下,我也喜歡上了竹子以及有著“汗青”典故的書本。然而爸爸總以“長身體為重”之名,勒令我每日早睡,可晚飯后、睡覺前的有限時間只夠做作業(yè)和溫習書本。于是,我常常裝睡,待到爸媽關上自己臥室門看電視之時,便悄悄爬下床,躡手躡腳跑進廚房找到奶奶藏起來的書房備用鑰匙,趁著月色氤氳,閃身躍入扶疏竹影中,穿過整個院子,去書房竊書。往往因時間緊蹙隨意挑一兩本迅速塞進衣服便立即折返。竊喜之余途經(jīng)爺爺奶奶臥房時,偶爾聽到一兩聲咳嗽,或是竹間歇腳的飛鳥突然煽動翅膀的聲音,都能讓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。
??? 那條鋪滿清風竹影的小徑不知留下了我多少足跡。而竊書以觀的我常懷僥幸,心想爺爺藏書眾多,少一兩本也無人察覺。直到一次爺爺在院子里曬書,笑瞇瞇地指著手邊的兩本問我閱讀感觸,我一驚,看到爺爺所指的恰是我前不久剛剛歸還的兩本。當我還沉浸在驚訝中,感到萬分惶恐之時,一陣輕風搖過,院中數(shù)百綠玉枝葉摩挲,聲響清涼,寒碧侵衣,空氣中沁著淡淡的溫潤如洗的味道,聽到我們祖孫對話,媽媽自廚房探出頭來,抿唇輕笑,飯菜的香氣從她身后飄出。
??? 再后來,年歲漸長,或因離家求學,或因異地工作,我換過幾處居所,有學校宿舍、有租的臨時棲所以及后來購置的溫馨小窩,然卻沒有一處讓我有記憶中家的感覺。我的家,仿佛永遠只停留在那一個修竹環(huán)抱的院落里,那里有我的爺爺奶奶、爸爸媽媽,那里有風移影動,有碧色生涼。那里,更有一豆溫暖不變的燈光。
??? 光陰荏苒,世事變遷,掐指一數(shù),不知不覺離開家鄉(xiāng)已有九個春夏秋冬,又是一年中秋臨近,無不令人嘆息。猶憶兒時,月如盤,色如水,院落里,清風徐來,竹影婆娑,懵懂的我坐在奶奶腿上,大聲朗誦著蘇軾的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: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……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,一家人相聚在修竹下品茗賞月的畫面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里。無論我如今身在何處,只要一想到那個居有竹的地方,我就永遠覺得溫暖心安,永遠不會感到彷徨與孤單。(紅府超市 劉霓)